时尚商业Daily / 2025年5月20日
在新消费时代,情绪比价格更能定义奢侈。
近一年来,泡泡玛特股价上涨超过400%,市值达到2800亿港元,是同在港股上市的Prada集团的两倍,令业界瞩目。
这不仅是一个资本市场的奇迹,更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反转。一个以潮玩起家的年轻品牌,正以情绪共鸣和用户参与的方式,超越一个拥有百年历史、象征传统奢侈价值体系的老牌时尚巨头。
虽然这两个公司不能绝对比较,但这一跨越说明奢侈的权力结构正在被重构,消费者愿意为快乐和共鸣付出更高的溢价,市值超越Prada的不是玩具,是被听见的年轻人。
谁能触达人心,谁就能主导价值。
当Labubu出现在爱马仕包上,成为中产社交场上的标配搭配,并不只是潮趣挂件走入奢侈语境的猎奇故事,而是一次清晰的文化位移。它标志着奢侈的本质正在被改写,从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变成情绪表达与社交认同的符号游戏。Labubu的崛起,正是数字原生代对可被重新定义的奢侈的一种回应与主张。
传统奢侈品的逻辑根植于金字塔结构,品牌处在顶部,以历史、工艺、价格、稀缺等要素筑起权威感和距离感。消费者从底层向上仰望、跋涉、攀登,最终“获得”品牌认可,完成自我身份升级。
但今天,金字塔已经坍塌。
消费者站在扁平化的互联网世界,选择权回到他们手中,奢侈品牌不再拥有唯一的叙事权。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品牌没有宗教式敬畏,他们质疑价格与价值的对应关系,对传承不再感到敬仰。他们更关注你是否能代表我?你是否回应了我的情绪?你是否让我感到轻盈、有趣、被理解?当传统奢侈品牌仍执着于权威语境时,他们已经转向能够激发即时情绪价值的产品。
奢侈品最大的危机,不是销售数字短期波动,而是它正在逐步失去定义欲望的能力。而Labubu恰恰用一种幽默、怪趣又疗愈的方式,重新激活了这种能力。
Labubu不是玩具,它是一个文化容器,是情绪盲盒。它的核心在于三点,包括限量、盲盒、联名、排队、二级市场溢价……这些策略本质上与传统奢侈品牌如出一辙,但Labubu将其游戏化、年轻化、娱乐化,转化为刺激感官和欲望的消费快感。
传统奢侈品的稀缺越来越显得刻意与疲惫,Labubu成功将“孤僻、疗愈、叛逆、陪伴”这些现代情绪进行视觉化表达。它不是在售卖角色,而是在售卖情绪镜像。消费者把它带回家,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投射与连接。
而多数奢侈品牌仍停留在符号层面,无法进入人的情绪腹地。Labubu的流行并非单向推广,而是由无数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自发创造出来的内容文化。二创、打卡、Cosplay、跨界混搭……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在赋予产品新的意义。这种“文化共创机制”,是当今最重要的品牌资产。
相反,传统奢侈品牌依然掌控叙事权,限制用户介入,这是一种文化落后。
奢侈品忠诚度正在退场,情绪敏感度正在登场。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中产,不再为一个logo感到骄傲,而更看重购买行为能否带来一种“低压的幸福感”。奢侈品牌正在陷入情绪价值与物质定价之间的剪刀差,涨价策略拉高了进入门槛,却未能同步提升情绪体验。
与此同时,消费社会的宏观压力也迫使中产消费者重新评估什么值得买,他们逐渐放弃攀比,转向心理建设,从“我拥有”转向“我舒服”。而Labubu刚好击中了这种精神缝隙,不用负重,不用解释,不用跻身某个阶层,就可以带来一点点情绪治愈。这正是奢侈品所遗忘、而年轻人极度渴望的东西。
奢侈的本质不应是贵,而是超出日常的满足感。在过去,它是精工皮具、定制礼服、私人香水,而今天,它也可以是一个陪你通勤的Labubu,是挂在爱马仕上的个性趣味,是朋友圈里引发微笑的小确幸。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趋势,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奢侈品的第一属性。
潮流是一种自由,快乐是一种日常,泡泡玛特珠宝线发布的这句口号,也许才是未来奢侈品该有的姿态。不是向下兼容,而是向内更新。
如果奢侈品牌还以为赢得市场靠的是更高的价位、更长的排队时间、更复杂的手工艺,那它们终将错失真正的未来:一整代用表情包、碎片内容和情绪选择在定义什么值得买的年轻人。
奢侈品的本质是造梦,但年轻人不会停下脚步等奢侈品转身,他们会自己造梦,用自己的方式来解构奢侈品,如果奢侈品不能制造快乐,它就不再奢侈。
财报日历
周二: 始祖鸟母公司,唯品会
周三:威富集团,都市服饰,加拿大鹅,宝尊电商,滔博
周四 : 拉夫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