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7月/18日 作者:舒奇
Chanel昨日宣布Matthieu Blazy首秀时间,将于12月2日在纽约呈现他上任后的首个Métiers d’Art系列,这不仅是选择纽约这个地点的考量,更是一场品牌价值观的出场。
对于刚刚上任的创意总监 Matthieu Blazy 来说,这不仅是他的首场Chanel大秀,更像是他为品牌打开的一扇重新定义的大门,在Chanel极其克制的节奏里,Métiers d’Art系列是少数可以写进态度的舞台。
这一次的归位,注定将重新点燃一个长久以来的争论,Chanel会推出男装吗?
一直以来,Chanel是奢侈品行业中对性别疆界最为坚守的品牌之一,在其他高级时装屋纷纷高举gender fluidity大旗的时候,Chanel却反复申明不会推出男装。
品牌全球CEO Leena Nair 曾明确强调,Chanel始终是一个为女性服务的品牌,这不仅是一次市场立场的声明,更是一种对Coco Chanel精神遗产的捍卫。在这个立场下,Chanel推出男装的想法,表面看似与品牌初衷相悖,实则可能是在拓展原有的叙事边界。
因此,把推出男装理解为应对业绩压力的权宜之计,显然过于表浅。对Chanel而言,这更像是在回应当代关于性别、身份与表达自由的文化语境,不是为了迎合男性消费者,而是在不背离女性本位的前提下,重构性别规范。
确实,Chanel从来就不是为女人穿得漂亮而存在,它的根本意图是为女性赋予一种社会结构之外的能动性。Coco Chanel 当年从男装中抽离廓形与布料,是为了让女性穿上像男性一样自由的衣服,而不是去模仿男性。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转译,Chanel不是女性主义的标签,而是一种穿在身上的自我声明,你是谁,而不是你该像谁。
可问题在于时代变了,穿上Chanel的人,早已不限于女性。
Timothée Chalamet、Pharrell Williams、Kendrick Lamar、Jacob Elordi……这些几乎定义了当代男性时尚形象的人物,早已身着Chanel登上红毯与杂志。在东京、首尔、上海的Chanel精品店里,男性消费者正在默默改写品牌的消费画像。他们购买链条包、金属扣鞋、斜纹软呢外套,甚至主动要求定制服务。这是一种现实的倒逼,Chanel越坚持不做男装,市场就越用行为对其结构发出挑战。
于是我们看见一种悖论开始浮现,品牌所坚持的性别语法,正被无数身体的实际穿着行为悄悄篡改,而这个篡改,或许也正是Matthieu Blazy必须回应的起点。
如果说Coco Chanel当年在做的是将男性的语言转换为女性的自由,那么今天Matthieu Blazy所面对的,是如何将女性的语言转换为所有人的表达,这不是一次性别的反转,而是一次表达权的去中心。
重要的是,Matthieu Blazy并不迷恋性别,他在Bottega Veneta时期早已展现出对廓形与结构的高度敏感,他设计的衣服既不为取悦,也不为表态,而是为身体本身的多样性提供自由的空间。
他的针织裙出现在男性模特身上不显突兀,反而让人看见了一种性别之外的柔韧,他不说这是中性服装,却让所有人都能穿,他做的是一种美学秩序的再改写。
所以,Chanel真的会推出男装吗?答案或许是不会,也不需要。
Chanel的转变,从来不会以革命的姿态出现。它更像是一种语言的静悄悄滑动,剪裁更宽松的外套、无性别区分的饰品、在大片中逐渐增多的男性模特、以及从未被明说的不设限政策。这些细节所组成的,不是一套男装系列,而是一种默许所有人都可以穿上Chanel。
Chanel不会把话说死,却会把路铺开。
Matthieu Blazy走上Métiers d’Art这个舞台,不会端出一个Chanel Homme,而更可能交出一个性别模糊但身份清晰的新语法。他或许会让男模穿上链条高跟,或许会让女模穿上类似燕尾服的夸张肩线,但重要的不是谁穿了什么,而是谁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穿。
Chanel的转向,从不发生在口号里,而发生在穿上它的那一瞬间。当Matthieu Blazy把Chanel带回纽约,他也带回了那个曾容许他跨越性别、文化、哲学界限的自由世界,纽约从来都是关于身份解放的舞台,他曾于2016年至2019年旅居纽约,在Raf Simons执掌下加入Calvin Klein的创意核心,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形成如今被视为极简建筑派的设计语言。
而Chanel,一直都在讲述穿着与身份之间的故事,现在,它只是悄悄换了讲述的对象。
这一次,我们或许真的要为那个谁都可以穿Chanel的时代准备好语言了,不是男装,不是女装,是一种没有限定词的美学表达。而这,恰恰是Chanel作为一个奢侈品语言叙事的成熟。
Coco Chanel借男装语言赋女性权力,现在Matthieu Blazy将借女性语言表达给所有人。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