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 作者:舒奇
Matthieu Blazy的Chanel首秀也不是不美,也不是不好看,只是那种好看,像极了其他品牌Bottega Veneta、Celine以及Marni,被打磨得光滑、无锋利的安静奢华。
唯一不像的,是Chanel自己。
那种一眼可辨的语言,那种巴黎气息和女性意志的拗劲,在Matthieu Blazy的首秀里,统统被轻轻抽空。
创意交接,总伴随失语,我们期待“更新”,却暗暗哀悼熟悉的语言,秀后,许多人说不出毛病,却又感到“爱不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微妙的情感裂痕,一种文化记忆里的孤独。
Matthieu Blazy带着宿命的张力出现,他不是Chanel传统语境的设计师,而是欧洲当代设计的沉默派,在Raf Simons手下的训练,在Maison Margiela的实验经历,以及在Celine和Bottega Veneta对工艺与材料的重新定义,比如克制、手感、深思以及反符号化。他让材质自己说话,让身体的运动成为线条,特别其在Bottega Veneta时代,被称赞为现代工艺复兴和业绩的功臣。
Chanel一直是另一种语言。
斜纹软呢、珍珠链、山茶花、链条,每个元素都是记忆与权力的符号,这些不只是衣服,而是社会契约,女性有权以优雅方式反叛。Coco Chanel的叙事是符号的,但Matthieu Blazy的叙事是物性的。
符号与物性碰撞,冲突不可避免。
Matthieu Blazy的首秀选择了剥离,斜纹软呢被改写为新的纹理体系,线条简洁,剪裁贴身,调性安静而高级,精致无可挑剔,每道褶皱、每针线都透着深思。
但问题不在工艺,而在叙事,Chanel失去叙事,也就失去语言。
这是一场去符号化的实验。时尚从未停下拆解与重组符号的脚步,但Chanel不同,它的符号已经成为厚重的历史,去解构它,就是解构历史本身,而看到的,不是欢呼,而是静默的哀悼。
有人说,Matthieu Blazy只是让Chanel现代化,但真正的现代性不是抹平,而是张力,真正的现代Chanel,应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而非过去被消音。
Matthieu Blazy的克制之美,与Chanel的语言存在错位,他追求物的纯粹性,而Chanel精髓在于物的社会性,被女性身体激活的文化能量。抽掉象征叙事,服饰纯净,却沉默了。
值得注意的是,快消行业出身的CEO Leena Nair战略不可忽视,她提出,要让Chanel成为跨代文化符号,而不仅是高价服装生产者。她强调独立性,并赋予设计师自由探索宏大叙事,这也解释了Blazy敢于打破斜纹软呢公式,尝试去符号化和宏观叙事,这是管理层与创意团队协同的战略实验,换句话来说,首秀不是设计师单打独斗,而是集团的最高意志。
过去10年,奢侈品牌用欲望制造繁荣,情绪被包装成价格,身份被定义为购买力。Chanel去年的营收突破190亿欧元,成为唯一能与爱马仕正面抗衡的私人奢侈品牌帝国,但繁荣的背后,是信仰的塌陷,奢侈正在被过度消费化,不再稀缺,Logo沦为社交货币,品牌语言被流量稀释。
在消费主义边缘摇摇欲坠之际,Matthieu Blazy似乎也看到了什么,让Chanel重新思考普遍性,普遍性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买,而是人人都能感受到时间与质地的尊严。在全球最具社会辨识度的品牌面前,他选择在巅峰期降噪,回到结构、面料以及时间原点,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是对奢侈文化的反思。
而消费群体的负反馈,不是苛责,而是认同的失落,品牌是集体情感锚点,人们通过它认出身份和时代的位置。Chanel的语言曾是独立、自信以及优雅的隐喻,现在语言陌生,观众不是评判设计,而是在寻找被剥离的自我。
这次首秀也暴露当下时尚去差异化的危机。
在本次巴黎时装周,你看到相似语调,低调质地、素净色系、简约造型、手工深度,品牌纷纷回到中性化审美安全带,用克制抵御浮躁,但结果所有品牌越来越像,个性被抹平,风格边界模糊,全球化美学僵硬模板正在压迫品牌灵魂。
这是身份危机的再现。黑格尔说,意识总通过他者确认自己。品牌亦然,Chanel之所以是Chanel,因为它保持距离,有自己的语言,当语言被全球统一语调吸收,它就失去识别张力。
Matthieu Blazy设计的确聪明,但Chanel的灵魂需要一点愚蠢,不合时宜的固执,拒绝被时代完全理解的傲慢,也正是这种傲慢,让它成为传奇。
当然理解Matthieu Blazy,也要理解他的出身,他来自结构而非叙事,力量在形式精确,但而非情感丰沛。他相信材料会说话,Chanel相信女性要说话,两种信念碰撞,造就秀场张力,也造成脆弱。
形式与情感、逻辑与记忆之间,Matthieu Blazy选择前者,他的Chanel优雅、静默、近乎完美,却缺少令人心动的混乱,那种凌乱诗意,是Coco时代Chanel的灵魂。
有人说,他让Chanel更知识分子化,也有人说冷静背叛,但这正是时尚宿命,没有品牌永远不变。当代困境在于所有品牌都在寻找重新开始的合法性。Matthieu Blazy的首秀,是一次冒险,让Chanel脱离自我,寻找另一个自我,同时也是CEO战略下的品牌实验。
秀场布景也暗喻着大冒险,大皇宫从日常跃入宇宙与太阳系,不少观众困惑这是创意自由,还是商业逻辑迷失,行星色彩堆叠,令人目眩,也引发质问这是宣示高端身份,还是表达艺术自我,Matthieu Blazy试图让Chanel宏观尺度重生,宣示宇宙地位,但同时让人反思,品牌的灵魂与商业逻辑,如何在无限空间保持可识别性与情感厚度。
太阳系色彩或许只是开始。品牌必须找到与观众共享的宇宙语言,让宏大叙事既惊叹,又可理解,否则,再美的宇宙,也可能孤独存在。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