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7月/19日 新闻
免税神话崩塌。
2025年,DFS正在经历一场覆盖全球的战略收缩。悉尼、奥克兰、皇后镇等门店将在9月底前全部关闭,彻底退出大洋洲市场。与此同时,塞班岛这一经营超过50年的免税经典地标已经停业,威尼斯地标门店因累计亏损超过1亿欧元黯然关门。
香港市场也难逃厄运,游客曾经的购物地标尖东门店即将关闭,仅保留广东道旗舰店与铜锣湾美妆集合店。
这不是短期优化,更不是疫情后遗症,而是一种零售商业模式退场。
DFS并非个体经营不善,它曾是旅游零售的黄金模板,1960年成立于香港,1997年被LVMH控股,成为全球首家专注国际旅行者的免税零售商,业务遍及11个国家,涵盖54家机场免税店和14家市区T广场,整合了奢侈品牌资源与全球供应链优势。
在全球化红利、游客流量持续膨胀的背景下,这一模型曾实现高效率复制。然而现在它的优势已不再成立,正在变成LVMH的包袱。
长期以来,DFS的商业逻辑依赖于一套稳定组合,那就是国际游客规模增长带来的流量红利,尤其是中国出境旅客的超强购买力,免税价格作为主要购买动机,借助价格差异推动高客单,以及依靠LVMH集团背书,锁定一线品牌供应链和陈列资源。
这种模式在过去20年内运作良好,因为它具备两个前提条件,消费者的全球旅游猛涨以及价格的不透明性。
但这两点,如今都正在消失。
疫情彻底打破了游客刚性流动的神话,恢复之后的游客数量远未回到2019年峰值,而且消费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以往去一趟香港、顺便买几样奢侈品的行为,正逐步被目的地深度游、本地化体验或线上购物替代。消费行为从顺路消费转向目的消费,这意味着原本依赖地理位置的免税渠道,其天然优势正在被削弱。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价格差优势不再构成稀缺资源。
随着品牌折扣策略的常态化、电商比价工具的普及,以及海外退税流程的标准化,消费者对于免税价格的心理认知正在崩塌。
有分析人士认为,Z世代并不认为机场或T广场能提供最低价,反而更倾向于等待节点促销或通过网上下单,而对于价格足够敏感的群体,他们早已绕开DFS,而对于不再为价格驱动的高净值人群,他们更看重的是服务和体验氛围,而不是单一折扣。
DFS的另一个困境在于,它从未真正掌握自己的用户资产。
相较于中免集团近年来在海南构建的会员体系一体化闭环,DFS依然是典型的地段驱动型零售商,严重依赖物理上的客流,而缺乏线上触达CRM系统与复购逻辑,流量一旦中断,增长便无从为继。
这种高度依赖场所和游客的机制,放在今天几乎不具备可持续性,尤其是面对高租金、低人效、单店边际成本迅速恶化的财务结构。
资本也做出了判断。LVMH并未对DFS的收缩表达任何实质性举措,这说明集团内部对于非核心的包袱资产战略态度正在转向谨慎。DFS在过去是拓展亚洲与旅游消费的桥头堡,但现在商业回报周期过长、财务风险过高,早已不符合LVMH的资本效率逻辑。
可以说,DFS这轮全球撤退不是被动关门,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转型信号。你会发现,Prada正在三亚打造快闪艺术空间,中免在海口布局综合体城市,SKP在成都推出沉浸式街区,这些都是全新范式的样本。它们不再单纯强调客流量,而更关注场景零售、情绪连接和在地文化嵌入,而这恰恰是DFS所缺乏的能力。
不过,DFS并非一家失败的公司,它曾代表着一个时代最成熟的旅游零售范式,但当时代边界发生变化、地理优势不再构成壁垒,这一模式便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毕竟,免税从来不是奢侈,而是一种错位的性价比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