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装市场的增速或许能弥补女装趋于饱和的局面
作者 | Drizzie
能否突破奢侈品行业的创意瓶颈,答案最终仍然是回到时装设计师上。
据时尚商业快讯,LVMH设计师大奖昨日在巴黎揭晓,日本男装设计师Soshi Otsuki凭借其个人品牌Soshiotsuki摘得桂冠,赢得40万欧元奖金以及LVMH为期一年的指导支持。这一结果由Jonathan Anderson、Nicolas Ghesquière、Phoebe Philo等行业重量级人物组成的评审团共同决定。
尽管时装设计师品牌市场趋于黯淡,关于LVMH设计师大奖入选名单的讨论一年比一年更少,然而设计师奖项的颁发,仍然对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LVMH设计师大奖自2014年创立以来,第5次将年度大奖颁给男装设计师。回顾过往11届比赛,有五位男装设计师赢得过年度大奖,包括Grace Wales Bonner(2016)、Marine Serre(2017)、Doublet(2018)、KidSuper(2021)以及Soshi Otsuki(2025)。
对于一直以来以女装为市场核心的奢侈品行业而言,LVMH大奖对于男装设计师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男装市场的潜力,无论是创意还是商业上都更具探索空间。
Soshi Otsuki获得今年的LVMH设计师大奖
Soshi Otsuki并非时尚新人,他早在2015年创立品牌,并在2016年就首次入围LVMH大奖。不过直到过去几个季度,他的创作逐渐形成更清晰的风格。最新系列中,他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裂之前的辉煌汲取灵感,复刻当年富裕商人热衷的意大利宽松西装风格。
这种在危机前狂欢的氛围,让当下焦虑的全球社会情绪找到了某种安全感,它仿佛在告诉观众,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曾经在周期中重演,而不必为未来感到过度惊慌。
在那段股市疯狂膨胀的岁月,日本商务人士涌向意大利定制,宽肩、松身的西装成为成功男性的身份标志。Soshi Otsuki借鉴这一复古阿玛尼式的审美,通过高质面料与柔和廓形重现泡沫时代的豪华感,又以当代视角削弱其炫耀意味,从而呈现出一种怀旧又不过时的男装风格。
这种男装风格一方面正中当前时尚行业在街头潮流退去后,对正装复兴的渴望。从设计师Haider Ackermann加入Tom Ford发布的首个系列,也能看到如此行业趋势。
Haider Ackermann发布的Tom Ford首秀
Kim Jones在任Dior的后期,正装比例也大幅攀升,其告别系列2025秋冬系列充满了廓形剪裁,其继任者Jonathan Anderson在7月发布的Dior男装首秀,也大量呈现了衬衫、裤装与西装外套,显示出高端男装正在从街头潮流的浮躁回归到结构感与剪裁的精致。
相比2017年后潮流主导的市场状态,这种趋势不仅满足成熟消费者对经典正装的需求,也为新兴设计师提供了突破口,他们可以在保持实验性与个性化的同时,抓住正装复兴的市场机会。同时,他们还能够继续输出创意,而不是惯性坠入静奢风潮的单调和“无设计”中。
这一回归正装的趋势也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上。数据显示,高端男装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能够长时间穿着、适用于多场景的服饰,而不仅仅追求季节性或流行元素。年轻一代男性在消费理念上更理性,他们希望投资于能够体现品味与文化价值的单品,而正装的高可塑性和审美深度正好满足了这一诉求。
这样的市场趋势变化,也直观表现在Soshiotsuki这类品牌市场端表现的升温上。嘻哈歌手A$AP Rocky穿着该品牌也让其迅速进入主流视野,这种名人加持对于一个独立男装设计师而言极为关键。
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Soshi Otsuki强调品牌需要进一步扩展,他认为其西装与剪裁风格不会改变,但他意识到必须让品牌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探索更多休闲化的单品。这意味着他敏锐地察觉到,当下男性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正装,而是期待在休闲场景与潮流表达中找到新的自我认同。
除了年度大奖,本届LVMH Prize还颁发了两个重要奖项。
Karl Lagerfeld Prize授予英国设计师Steve O Smith。他以独特的结构解构手法闻名,让服装如同行走的时装速写。在接受20万欧元奖金时,他直言品牌的主要问题是产能瓶颈,订单远超团队现有能力,资金将用于购置机器和扩展生产力。
LVMH设计师大奖的Karl Lagerfeld奖项获得者Steve O Smith和Savoir-faire奖项获得者Torishéju Dumi
Savoir-Faire Prize则由Virgil Abloh基金会支持的英国设计师Torishéju Dumi获得。她的同名品牌强调廓形、结构与质感的探索,擅长在经典单品中加入微妙的不确定感,她特别强调工艺的历史根源。
从三位获奖者的风格来看,一个共通点十分突出,行业正在重新关注男装、实验性构造与工艺价值,这与当下奢侈品集团在创意端的策略高度一致。
在全球时尚行业,女装依然是绝对主体。根据贝恩咨询数据,2024年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欧元,其中女装贡献超过一半。女装不仅产品线更丰富,包含成衣、鞋履、包袋、珠宝、美妆,也有更高的消费频次。相比之下,男装目前只占约20%到25%的份额。但麦肯锡State of Fashion报告多次强调,奢侈男装的年复合增长率高于女装。
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年轻男性越来越愿意在时尚表达上花钱,尤其在亚洲和中东市场,新兴富裕人群在时装上的支出明显上升。其次,高端运动休闲与潮流跨界让男装摆脱了传统西装的局限,开始诞生更多适合多场景的时装。如果说2017年后的街头化潮流,是让正装和潮流的天平偏向了潮流端,那么过去五年的静奢风潮则让天平进行了一次重新校准。
此外,男性配饰消费快速崛起。过去被认为是女性消费主导的包袋、鞋履,如今也被男性广泛接受。LV男装的Speedy手袋、Gucci和BV的运动鞋在年轻男性群体中销量不断增长。
相比仍以女装设计师为主的获奖名单,LVMH大奖这五次男装胜出也具有战略意义,体现出行业对男装创意的稀缺性有强烈需求,该板块正逐渐被视为奢侈品新的增长板块。同时,男装设计师的商业路径更加多元,从正装到街头、从高端西装到运动休闲,空间更大。
简单来说,LVMH通过奖项在某种程度上为市场释放信号,男装值得关注,男装的未来可能比预期更大。这也代表了评委席包括Pharrell Williams、Nigo、Jonathan Anderson、Nicolas Ghesquiere等人在内的一致共识。
LVMH设计师大奖自2014年创办以来,一直被视为全球年轻设计师的风向标。它不仅是资金支持的平台,更是LVMH捕捉潜在投资标的、强化集团时尚话语权的重要窗口。LVMH老板大女儿Delphine Arnault作为该奖项的主要推手,对于支持设计师和坚持创意为先一直具有坚定的追求。
实际上,LV在2018年大胆任命时装体系外的潮流意见领袖Virgil Abloh为男装设计师,接替Kim Jones,一改奢侈品时装给大众市场的固有印象,即被寄予了扩大男装生意的企图。
过去近十年中,LVMH、开云、历峰等集团均在男装领域加码。 LV从Virgil Abloh到Pharrell Williams持续挖掘男装市场潜力,而Fendi、Dior、Loewe的男装也在不断强化存在感。开云集团的Gucci虽然因女装著称,但其男装贡献率在显著提升。Bottega Veneta在Matthieu Blazy在任时期,男装的奢华简约工艺路线也受到追捧。
BV等品牌男装品类重要性实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奢侈品集团不再仅依赖男士成衣,而是通过男装、配饰、鞋履形成全方位布局,如今还蔓延到硬奢领域,开启了男士珠宝的市场趋势。从商业发展的角度,男装市场的增速正好弥补了女装趋于饱和的局面。
不过,尽管男装市场增长潜力高于女装,但实际运作并非一帆风顺。 意大利男装品牌Zegna近年来通过收购美国设计师品牌Thom Browne寻求多元化布局,但收购后的整合和盈利压力成为品牌的负担。
2025财年第一季度,Thom Browne收入暴跌18.6%至6440万欧元,成为杰尼亚集团业绩承压的主要来源。该品牌在2018年的年销售额已突破1亿欧元,而如今却逐步失去市场份额,杰尼亚集团同期合并收入下降0.9%,Thom Browne的低迷表现引发了外界对其并购成效的质疑。
男装虽有增长潜力,但体量较小、消费者分布分散,时尚敏感度和态度转变相对较慢,品牌扩张需要精准策略和稳健执行。
与此同时,Haider Ackermann加入Tom Ford也呈现类似现象。Haider Ackermann以精准的剪裁和结构设计闻名,业内评价极高,但最新系列近期开始上市后,高昂的价格让消费接受度受限,引起了行业的争议。
与此同时,其他集团旗下传统男士正装品牌,如历峰集团的Dunhill、德国男装集团Hugo Boss等,虽然尝试去正装化,推出更加年轻化和休闲化的设计,但并没有看到明显业务改善。开云集团的Brioni成为少数录得增长的男士正装品牌。
但也正因如此,年轻设计师品牌如Soshiotsuki的崛起显得尤为重要,它们通过创新设计、精准定位和跨文化叙事,试图在传统男装格局中寻找突破口。
机会在于差异化。当主流奢侈品牌趋于保守时,年轻设计师更敢于探索和冒险。Soshi Otsuki的复古泡沫语言,在剪裁之外传递了更多情绪氛围,让追求个性但分外怀旧的Z世代与”经济上行期的美“产生共鸣。
当然,前提在于解决独立设计师品牌生产能力不足的硬伤,尤其是在当前奢侈品电商和买手店体系批量化坍塌的情况下,LVMH设计师大奖存在的意义反而更需要被重提,即提供资金、资源和曝光,帮助这些新兴设计师跨过“生死线”。
创意是奢侈品行业的隐藏牌,它能在极度艰难的市场下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