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头条网LADYMAX|时尚影响力媒体-专注报道时尚商业

欧莱雅旗下药妆品牌薇姿被指存在大量水货

来源:中国化妆品网责任编辑:Eason时间:2013年11月08日 11:08

(LADYMAX.cn资讯)目前的药妆,给人一种感觉:好的走出去,不是很好的勉强留下来,不好的就狼狈退出。

 

难舍药妆 药店新欢难觅

 

日前,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爆料,目前欧莱雅旗下药妆品牌薇姿的终端销售渠道混乱,存在大量的水货。这对于一直以来都以“仅药房有售”之专业药妆形象示众的薇姿来说,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据爆料人介绍,由于受困于销售规模的增长压力,薇姿也不得不改变姿态,走出大药房,另辟蹊径去取悦似乎更习惯逛商超的消费群体。

 

“这些水货有的就是通过薇姿在大陆销售公司的内部人员流出来的,再提供给分销商或散户,价格往往低于市场2成以上。”

 

关于水货问题,记者还未来得及求证。

 

但对于曾经首个将药妆概念引入中国,并一直坚持只在药店销售的薇姿“出逃”药店确实有着不小的兴趣。

 

毕竟,也就在2、3年前,刚刚在中国兴起的药妆还被药店一致认为是其新的利润蓝海,且纷纷引入。现在怎么了?

 

重要的是,经记者了解,最近“逃离”药店的药妆品牌并非只有薇姿,其他曾都被各大药店抢着引入的雅漾、理肤泉等也加入到了“逃离”大军的行当,取而代之的在各大商场随意都能看到的薇姿、雅漾、理肤泉专柜或者专卖店。

 

药妆集体逃离 

 

曾经的薇姿,打出“只在药房销售”的口号,然而这个最先带给国人“药妆”概念的品牌,在几年的水土不服后,即调整战略,对只在药房销售的口号“食言”。曾经专注于只在药店销售的主导药妆品牌,到2011年下半年,已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百货公司都开了专柜,药店不再是主渠道。

 

首先是于2004年在广州率先试水药妆的广州健民医药连锁店于2006年关闭了其位于上下九路的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药妆店:“伊人天地”。

 

同时,海王星辰连锁药店中,经营模式与产品结构和药妆业态最为接近的个人护理用品专柜,前景亦不甚明了。

 

中康咨询发布的最新市场分析显示,截止2012年,化妆品在药店渠道的销售急剧下降,同比下滑33%。记者近几天走访一些药店也观察到一些类似情况。

 

以金象大药房为例。在最繁华的西单地段,金象大药房有七个药妆专柜,除了一家国产药妆,其它全是国外品牌,每个专柜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导购介绍。再往南的庄胜崇光百货楼下的金象大药房,就只有一个专柜有药妆,而且是几个品牌放在一起,由一个导购负责。更小规模的金象大药房,药妆则被放在不起眼的一个小柜台,品牌只有一两个,而且没有相关人员在柜台边导购。

 

药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把药妆打入“冷宫”。

 

据薇姿官方网站显示,薇姿目前在上海地区有25个专柜,其中药店专柜仅有1个;在广州地区,薇姿有22个专柜,其中药店专柜为2个;北京地区31个薇姿专柜,药店专柜仅为8个。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标杆性的药妆品牌理肤泉也是如此。理肤泉官网显示,目前理肤泉在北京的专柜有16个,其中药店专柜6个;广州市场专柜12个,其中药店专柜仅2个。

 

资深日化专家冯建军表示,“毕竟单一药店渠道的成长性有限,近几年,大牌药妆品牌做多种渠道覆盖的趋势很明显。”药妆品牌为实现业务倍增,需要开辟新的渠道。

 

同时,被寄予扛起中药药妆大旗对抗薇姿、理肤泉等外资品牌重任的同仁堂药妆,无论在自己的药店还是商场、超市几乎都不见踪影,沦落在批发市场和三四线城市的小化妆品店中。

 

事实上,同仁堂药妆十余年来的收入只停留在千万级别,与薇姿等知名外资药妆品牌相去甚远。而在其销售渠道上,先是在药房出售,这本来是他的优势,也凸显产品的专业性。但在2009年的时候,同仁堂决定退出药房,选择走美容院线,完全依赖代理商,不但没有做起来,还引来一片混乱。

 

除此之外,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旗下的希嘉目前已经歇业;奇运生旗下的药妆个人护理店滨美正式退出;千金药妆汇也似乎未有太多作为;华氏药妆则在勉强维持;而原计划大举扩张的益丰个人护理用品店尚微,在常德开了3家店后便暂停扩张。

 

如果说一枝独秀的国外药妆品牌是为寻求更大利润而做出的自主逃离,本土药妆可以说是溃不成军的无处可逃。

 

消费者这几年对药妆也呈现出疲软状态,市场上销售的药妆鱼目混杂,品质不一。有专家指出,市面上的部分“药妆”实际上并不具备药用功能,其生产和销售也未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和批准,只是商家的宣传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