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MAX.cn资讯)去年欧莱雅以65亿港元购美即,交易未完,后者最新业绩净利润跌近80%。
在欧莱雅花费巨资将其并入后,美即这一中国本土面膜大王的业绩开始变脸。美即近日公布2013- 2014财年上半年财报,录得营收8 .911亿港元,仅比前一年同期的8 .214亿港元增长8 .4 8 %,净利润跌幅更是高达7 8 .7 %,仅为2053 .1万港元。欧莱雅去年8月与美即达成控股方案,欧莱雅以每股6.30港元收购 Magic Holdings美即控股,交易价比交易前停牌时价格有24 .8 %的溢价,总成交价高达65 .387亿港元。若按美即当前的利润水平计算,撇除利率因素,欧莱雅要收回并购美即的并购成本,需等三百年。
【交割在即业绩变脸】
美即控股最新的公告显示欧莱雅对其的收购即将收官。依照公告,在法院会议上美即控股股东已通过获欧莱雅全购的计划。公司预计4月9日收市后退市。但上述公告发布的同时,3月27日盘后美即控股发布的2013~2014财年中期业绩报告,则为这一交易蒙上了一层不合拍的色彩。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2013-2014上半财年,美即控股录得8.911亿港元营业,较上年同期增长8.214亿港元,仅增长8.48%,依照美即控股此前的财报,上年同期其营收增幅曾高达30 .8%。
除了迎来美即控股上市以来营收的首个个位数增幅,美即控股本财报期净利润跌幅之大同样引来关注。2013- 2014上半财年数据显示,美即控股实现的净利润仅有2053 .1万港元,这一数据意味着净利润跌幅达到78 .7%,因为其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曾高达9646.0万港元。
美即控股自2010年9月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以来,业绩均十分亮眼,并逐步做到了面膜界一哥的位置。欧莱雅方面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坦言,面膜市场的潜力和美即的业绩均是促成他们重金并购的原因所在。
【都是竞争惹的祸?】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美即业绩下滑是美即效应后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2011国内面膜品牌不超过20家,但到了2012年面膜品牌就已经超过100家。一年之内竞争对手激增,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面膜行业已经形成专业面膜公司如美即、洁宝集团等,淘品牌如御泥坊、相宜本草等,以及外资品牌三大势力。以洁宝集团旗下草舍名院等面膜黑马为例,其2013年在行业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费就出现了惊人的增幅。御泥坊、相宜本草等从聚优美品、乐蜂网平台成长起来的品牌,现如今在媒体终端的广告投放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欧莱雅的同行、外资化妆品公司对中国面膜市场的布局也在加快。事实上,就在欧莱雅巨资收购美即之后,来自瑞士的面膜品牌“Sweet Tim e”即高调在广州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据“Sweet Time”提供的一份行业资料披露,2013至2014年,预计将至少有10个以上的欧美品牌将布局中国面膜市场,其中包括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
【欧莱雅如何收拾烂摊】
欧莱雅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贝瀚青被问及收购还没有完成,美即业绩就出现下滑,这一收购是不是合算时,还是坚称收购美即对于欧莱雅和整个美容化妆品市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交易。
“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由于现在收购还没有完成,我们无法对美即品牌的业绩做过多的评论。面膜的市场现在发展得非常红火,美即在这方面是领导的品牌,非常有知名度。”贝瀚青如是对记者说。
但很显然,这一欧莱雅的官方回应后面,也蕴含着欧莱雅对美即面膜业务的期待。事实上,为了让美即更好地聚焦面膜业务,此前在华曾推出过“2nd Skin面膜”的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已经退出中国市场。
眼下,对欧莱雅来说,只能寄望于美即新团队的再接再厉和中国面膜市场的不断扩容。
据欧莱雅方面透露,其对美即控股的收购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收购完成后,美即将作为欧莱雅(中国)的一个独立子公司。美即品牌创始人佘雨原将继续作为美即公司CEO留任。
此外,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是否能帮欧莱雅尽早收回成本,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据悉,作为未来市场潜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大陆的市场渗透率依旧处于低位,目前仅为29%左右,而同期中国台湾地区的面膜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70%。依照A C尼尔森的市场调查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内地面膜的销售金额将达300亿人民币。65 .387亿港元约合51亿元收购价,已是欧莱雅2012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四成。而倘若美即控股在未来继续维持2013~2014年上半财年的利润水平,那么欧莱雅要收回并购成本则须等上318年。(完)
如需爆料或申请报道请联系LADYMAX时尚网编辑部,邮箱地址:LADYMAX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