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控股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培养网红,但绝大部分都没有一线网红的带货能力
作者 | Yohanna
被称为“网红第一股”、成功孵化出张大奕、虫虫、大金等网红的电商如涵控股自上市后股价便连连下跌,其内部经营状况的硬伤引起人们对“网红+孵化器+供应链”商业逻辑的反思。
据时尚商业快讯,如涵控股昨日股价大跌11.71%至4.45美元,市值约为3.6亿美元,较上市首日的10亿美元市值缩水近70%。值得关注的是,如涵控股开盘后即跌破发行价,首日收盘跌幅扩大至37.2%为每股7.85美元,当日市值即缩水了三分之一,即使次日股价回弹,大涨9.68%至每股8.61美元,仍低于每股12.5美元的发行价。
此前对于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的现象,如涵控股董事长冯敏表示,老股东没有任何抛售,这是一些对冲资金的机制,其不清楚具体下跌原因,没法去控制和影响二级市场,唯一能做的是把业绩做好,并表示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且随着国家减税等利好释放,公司的业绩有确定性的提升空间。
图为如涵控股上市后至今的股价走向,市值蒸发了6亿美元
根据招股书,目前网红张大奕是仅次于冯敏的第二大股东。在如涵的股权结构中,冯敏持股27.51%,张大奕持股15%,董事兼总经理孙雷持股14.59%,董事沈超持股6.67%,赛富和阿里巴巴均持股8.56%,君联资本持股8.54%。
值得关注的是,如涵控股在过去3年里一直录得亏损,2017财年净亏损为4010万元,2018财年净亏损为人民币9000万元,2019财年前三财季的净亏损为人民币5750万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前9个月如涵控股营收增长14%至8.56亿元,净亏损扩大120%至5750万元。
此前王思聪评价如涵控股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热议。他指出,如涵控股的问题首先是亏损,近1.5亿的营销费用对于一个专门孵化KOL的电商来说令人费解。根据此前如涵IPO的数据,2018年如涵公司毛利为3亿元,其中履约费用1亿元,营销费用1.46亿元,综合管理费用1.3亿元,其他营收71万元,总计亏损7235万元。
其次,头部网红具有不可复制性,如涵控股签约了100多个网红,但对张大奕的依赖性严重偏高,在2017财年和2018年财年及2019财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占据了收入的50.8%、52.4%和53.5%,这是非常不健康的比例。最后,如涵控股的网红孵化、网红电商、网红营销模式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证明自己可以培养新的KOL。
正如王思聪的点评,如涵控股没有再孵化出更多可以与张大奕匹敌的网红KOL成为公司的“硬伤”,这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早期网红的运气因素有关。知名网红和博主属于“头部经济”,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网红红利期逐渐消失,普通网红难以获取流量,跃升为头部网红更为困难。
图为如涵控股旗下各级KOL、粉丝数和商品交易总额GMV
有分析指出,随着越来越多明星和头部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美妆护肤、穿搭心得,普通网红很可能就会失去部分粉丝,毕竟消费者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可以说现在流量已经开始见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孵化网红的公司内部,淘汰机制十分严格,真正能赚钱的网红只有10%至20%的头部群体。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网红带来的是流量增量和订单增量,但到底能产生多少订单增量,还有待观察,毕竟很多用户追网红追的是娱乐性,要想真正转换为消费力,双方有待融合。而且,现在流量变现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普通网红与头部网红的差距越来越大。
有分析表示,说到底,一家网红电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头部网红的个人影响力,还是电商平台的统筹能力和供应链实力,对于如涵控股而言依然不清晰。
另一方面,孵化新网红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头部网红的出现具有极大的机会性,几乎难以依靠孵化出现,而小众网红的孵化又伴随着巨大的营销成本,与其所带来的回报相抵消。
招股书显示,如涵网红的营销费用在逐年增加,从2016年第二季度的992万增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7084万,人均网红营销费用在2018年第四季度为每人63万元,而这些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培养的网红,绝大部分都没有一线网红的带货能力。
如涵控股目前共有113位签约网红,拥有1.484亿粉丝和91个自营网店,但除几位头部的网红外,如涵控股签下的大量网红一直默默无闻。截至去年12月31日,如涵旗下91%的网红年GMV都未超过3000万。
此外,头部网红想长久维持热度打造品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红雪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期待的是像奢侈品时尚业那样,即使创始人退居二线,光凭留下的名字也能让品牌延续。“你不可能一直做红人。”雪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