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的军备竞赛已经从台前转移至幕后
作者 | 陈汇妍 编辑 | Drizzie
供应链资产成为了奢侈品牌当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据时尚商业快讯,意大利奢侈品集团Prada和奢侈男装集团Zegna杰尼亚周二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已分别收购了Luigi Fedeli e Figlio 15%的股权,两大意大利奢侈品集团罕见在供应链垂直整合上再下一城,引发行业关注。
交易完成后,Fedeli现任首席执行官Luigi Fedeli将保留70%的多数股权,并继续担任目前职务。 Miuccia Prada和前Prada集团CEO Patrizio Bertelli之子、现Prada集团执行董事Lorenzo Bertelli与杰尼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Gildo Zegna则将加入Fedeli董事会。
Fedeli于1934年在意大利蒙扎成立,三代以来一直由创始家族管理,因其针织品和优质纱线而广受赞誉。该公司还成立了其同名品牌,在法国米兰和戛纳等城市开设了13家精品店,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00家销售点。 据Luigi Fedeli表示,公司的销售额在两年内翻了一番,于2022年达到2200万欧元。
不过,这笔交易不是Prada集团与杰尼亚集团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21年,二者就联合收购并平分了意大利高端羊绒制造商Filati Biagioli Modesto S.p.A.80%的股份,Biagioli家族以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则分别继续持有15%以及5%的股权。
Filati Biagioli Modesto也是一家以生产羊绒和名贵纱线而闻名的制造商,其此前一直为包括Louis Vuitton、Dior、Chanel等奢侈品牌提供面料。
意大利奢侈品集团Prada和杰尼亚共同收购了Luigi Fedeli e Figlio的少数股权,二者分别持有15%股份
无独有偶,上个月Chanel也联合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共同收购了另一羊绒制造商Cariaggi,两个品牌将分别持有Cariaggi 24.5%的股份。
这是Brunello Cucinelli继收购其长期羊绒供应商Cariaggi Lanificio SpA 43%的股份后,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新进展,也是Chanel首次与其他品牌合作收购制造商。
上月Chanel也联合奢侈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共同收购了另一羊绒制造商Cariaggi
Chanel首席财务官Philippe Blondiaux近期在2022财报后的会议中透露,品牌的并购战略依然会以供应链为主,将优先考虑垂直整合供应商和环保材料的研发商。有数据显示,Chanel多年来共收购了超过40家供应商。
2016年,Chanel一口气拿下法国四家长期合作的丝绸供应商,以更好地把控丝绸制作、纱线制造、编织和印刷每一步流程,让品牌在快速生产出所需面料的同时保证品质。
2018年9月,Chanel又先后收购了西班牙皮革制造商Colomer和法国腕表品牌F.P. Journe 20%的股权。前者让Chanel拥有了更成熟的皮革供应链和高质量涂饰技术,后者则让Chanel得以升级品牌腕表的机芯。
2021年底,Chanel将位于法国新阿基坦大区的皮革加工商Ateliersde May收入囊中,由时装部门总裁Bruno Pavlovsky接管,以帮助Chanel进一步拓展手工皮具业务。
去年年底,Chanel又收购了意大利高端牛仔服饰制造商FashionArt SpA 60%的股份,这是该品牌首次投资牛仔服饰制造领域,也是Chanel近三年来收购的第10家意大利制造商。
Chanel收购了意大利高端牛仔服饰制造商FashionArt SpA 60%的股份,这是该品牌首次投资牛仔服饰制造领域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长的市场环境中,当有商业潜力的品牌已被瓜分得所剩无几,而标杆型的设计师品牌依旧难以撼动时,相较于横向寻找目标扩大市场份额,奢侈品牌纵向收购上游供应链企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想支撑奢侈品牌愈发高昂的价格,供应端的品质提升早已势在必行。如何比别人更快、更好,并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便成为奢侈品牌的突破点。
为加大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就在过去一年多中发起了近10笔与源头供应商相关的投资或收购交易。
今年4月,LVMH收购了珠宝供应商Platinum Invest集团,后者在法国Grand Est地区设有5个车间,拥有超过800名工匠,主要客户包括卡地亚和宝格丽等品牌。二者将按照标准监管程序在今年夏末之前完成交易,具体金额等条款暂未披露。
LVMH还在去年年底从私募基金Equinox III SLP SIF手中收购意大利珠宝生产商Pedemonte集团,交易细节暂未披露。Pedemonte集团成立于2020年,由几家有着数十年历史和经验的独立珠宝工坊合并而来,涵盖珠宝生产的所有关键阶段,共有350名工匠和员工。
这两笔交易都被看作是集团对珠宝业务的重视。伴随珠宝业务的重要性在LVMH发展战略中的不断提升,LVMH亟需补充动能以提升Tiffany等高端珠宝品牌的产量。
除了珠宝以外,核心的皮具时装业务供应链也是LVMH投资的重点。
去年,LVMH集团旗下的Dior收购了一家专门从事数字印刷和纯手工处理皮革的工厂ArtLab,以强化Dior在意大利的制造能力,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另一奢侈品牌Fendi也罕见进行了史上首个收购交易,宣布买下覆盖针织产品生产所有环节的意大利针织供应商Maglificio Matisse大部分股权。
本月初,LVMH通过旗下工艺部门LVMH Métiers d'Art收购意大利皮革制造商Nuti Ivo集团,但未披露具体金额等交易细节。Nuti Ivo集团自1955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皮革产品,已成为国际制革业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
目前这个由Nuti家族第二代管理的集团在意大利拥有四个工厂,员工超300人。 LVMH Métiers d'Art在去年9月还进行了两项重大投资,收购珍稀皮革制革厂Ally Projects,以及获得高端皮革成衣制造商Roban部分股权。前者将提高集团旗下品牌在珍稀皮革制作方面的效率,以更好应对市场的需求,后者则将巩固集团在皮革服饰方面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LVMH Métiers d’Art已经是十多家时尚生产和制造商的股东,投资范围除了珍稀皮革制造商,还覆盖金属配件生产和丝绸领域,年销售额接近5亿欧元。
截至目前,LVMH Métiersd’Art已经是十多家时尚生产和制造商的股东
毫无疑问,当巨头们急于将自己常年合作的供应商收入麾下时,奢侈品牌的军备竞赛已经从台前转移至幕后。
这场战争之所以在这两年愈发激烈,主要受到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尽管如今供应链压力已经逐渐平缓,但高企的通胀以及地缘政治紧张所带来的成本走高,又成为摆在奢侈品牌面前的一大难题。
有专家预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奢侈时尚品牌将在2023年加快对供应链的收购,一些品牌甚至可能会被迫进行并购活动,以避免供应链中断,通过垂直整合来寻求更大的控制权、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快的上市速度。
或许相较于通过收购供应商来强化品牌在工艺方面的独特性,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的连续性已经成为奢侈品巨头整合上游产业链的首要原因。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奢侈品牌不介意与竞争对手联合收购。与独立收购相比,联合其他奢侈品牌共同收购供应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减轻了品牌的财务负担。
随着奢侈品牌在垂直整合供应链方面的脚步不断加快,投资数额也不断攀升。而在新一轮经济保守周期到来之时,存储弹药已经成为奢侈品牌的优先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联合收购供应商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垂直整合则能为其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发展机会。
以凭借卓越手工艺而闻名的意大利为例,据贝恩咨询计算,意大利数千家制造商生产了约全球超过50%的高级成衣和皮革制品,但这些企业大部分由家族拥有,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更是堪忧。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家族经营的小工坊不仅难以满足奢侈品牌不断变化的需求,甚至会在经济震荡的外部环境下,面临财务方面的风险甚至致使工艺失传。但对于奢侈品牌来说,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能是行业生存的根本。
2020年成立的Gruppo Florence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这个由宝格丽前CEO建立的、自称意大利第一个奢侈服装生产中心的平台,旨在为奢侈品牌提供高质量的意大利制造产品,并保护意大利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技术和知识。
上月底,英国私募基金Permira宣布收购了Gruppo Florence的多数股权,具体条款未被披露。据悉,该平台在2022年的营收超过6亿欧元,此轮收购的估值则超过10亿欧元。
对于这些小型供应商而言,不论是奢侈品牌或是私募股权的注资都将为其带来财务和运营支持,并促进工坊的创新和数字化进程,这种在技术上的革新也将最终反哺奢侈品牌,为其建立更为稳固的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看似双赢的局面其实存在着无法发声的受害者。
头部奢侈品企业对供应链的整合其实也是行业垄断的一个表现。当优质工坊逐渐成为奢侈品集团的内部资源后,留给小型独立品牌的供应商也越来越有限,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这无疑将加剧市场两极分化的局面,遥遥领先的奢侈品巨头通过控制上游企业进而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已经成为现实,中小型品牌亟需找到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拿下设计师品牌Jil Sander的意大利时尚集团OTB,在今年5月宣布收购Jil Sander长期供应商、佛罗伦皮革制品制造商Frassineti的多数股权,Gaia Frassineti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该交易是OTB集团投资供应链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安全性和稀缺性,并进一步缩减成本、提高效率。
毫无疑问,寡头效应已经从市场蔓延至上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