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商业Daily 10月/18日
两天前,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反差。
Berenberg分析师团队发布报告,宣布奢侈品超级周期结束,将LV母公司LVMH评级从买入下调为持有,并将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从持有下调至卖出。
但就在同一天,LVMH的股价却大涨12%,创下自2001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市场在狂欢,分析师在敲警钟,一个在谈复苏,一个在预言终结。
于是问题来了,奢侈品的三十年盛宴,真的结束了吗?
要理解结束,得先回看开始。
所谓的奢侈品超级周期,起点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资本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时代。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奢侈品行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全球年均增长6%,几乎是世界经济增速的两倍,而且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周期性上升,而是一场结构性的扩张,奢侈品从贵族的特权变成了中产的梦想。
1990年代的香奈儿、2000年代的LV、2010年代的Gucci和Dior,奢侈品从身份象征已经转变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那是一个人人都能拥有一点点奢侈的时代。
这场盛宴的燃料有两个引擎。
第一个是中国。
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无数家庭跨入富足,中产阶层和新富人群渴望通过奢侈品表达身份与成功,换句话来说,需要符号来彰显跟别人的不同。
第一只LV包成为了社会地位跃迁的象征。
第二个是美国。
低利率和宽松信贷让中产阶层消费能力空前膨胀。“Buy Now, Pay Later”模式让奢侈品不再遥不可及,消费成了信仰,品牌成了身份。
这两个引擎共同塑造了一个全球性的欲望共同体。
但引擎正在失速。
Berenberg报告的核心判断是,支撑这场繁荣的根基正在松动。
中国奢侈品市场在2024年下滑了18%到20%,这不是暂时的波动,而是结构性转折,收入不确定性,削弱了消费信心。
更微妙的是,社会心理层面出现了“luxury shame”,在不确定的时代,炫耀被认为失礼,低调成了新的优雅。
美国中产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过去五年生活成本上涨24%,工资仅涨20%,房价、教育、医疗成本持续攀升,AI冲击让就业预期更不确定。美国69%的中产家庭认为收入跟不上生活,71%的人对储蓄能力悲观。
当努力工作不再保证生活变好,奢侈品便失去了心理上的合理性。
Berenberg的一个关键洞察,区分了两类奢侈品消费者,一类是 Absolute luxury consumers 绝对奢侈消费者,真正的富人,他们的购买力来自资产与财富。另外一类是Aspirational consumers 渴望型消费者,也就是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来自收入与信心。
三十年来,奢侈品的繁荣,恰恰建立在后者身上。
如今,这个群体正在大规模退出。
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减少了约5000万消费者,绝大多数是这些渴望者。他们不是暂时离开,而是被价格与经济现实永久挡在门外。
过去四年奢侈品平均涨价20%,但消费者收入增长并不如人意。
奢侈品不再是攀登的象征,而成了隔绝的符号。
增长的时代开始退潮。
Berenberg预计,奢侈品行业未来的年均增长率将从6%降至2%至3%。
听起来不过几个百分点,却意味着整个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那个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一小部分奢侈品的时代正在结束。
奢侈品正在回归它的本源,只为真正的富人服务。
这不仅是商业现象,更是社会趋势,财富加速向顶端集中,难以流动。
2024年,美国每天新增超1000名百万富翁,而中产的流动性却愈发艰难。
所谓K型经济,不再是理论图表,而是现实生活。
年轻一代也开始对奢侈品冷淡。
Gen Z和年轻的千禧一代,成了这场变化的另一股力量,他们的欲望体系不同于上一代,他们在意体验多于拥有,也在意可持续性多于炫耀性,
这群消费者对自我价值多于社会标签。
对他们而言,一只爱马仕的手袋未必比一次长途旅行、一门进阶课程更有意义。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许比任何经济周期都更持久。
有趣的是,就在Berenberg唱衰的同时,UBS瑞银却上调了LVMH评级,认为“势头回来了”,奢侈品板块过去两个月已反弹20%。
这两种判断或许都没错。
短期反弹反映的是资本市场的乐观与补涨,而长期结构的变化,则是消费社会的深层重组。
爱马仕和法拉利这些极度稀缺、服务超高净值人群的品牌依然增长,但LV、Gucci这样依赖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正在面临新的生存问题。
当中产的梦碎了,他们还能卖给谁?
未来的奢侈品,可能将分裂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极致奢侈,回归工艺、稀缺与精神价值,也就是爱马仕的模式。另外一种是高端消费品,与Apple、Lululemon以及On等品牌竞争,成为品质生活的象征。
但一些品牌试图双向押注,向下推出小皮件与香水,维系渴望型消费者,向上强化高级定制与限量款,取悦顶级买家。
但这是一场危险的平衡游戏。
太平民化会稀释品牌,太高端化又会失去规模。
“超级周期结束”这句话,其实不止是金融专业语言,它指向的是一种社会情绪的终结。
那种通过购买来确认身份的信念正在瓦解,那个中产叙事正在崩塌。那个人人都能拥有一点奢侈的时代,正被历史轻轻关上门。
未来的奢侈品不会消失,但它将更冷、更窄、更贵,也更真实。
它将不再是欲望的狂欢,而是身份的沉默。
奢侈品的三十年盛宴,确实走到了尽头,但正如每个周期的终结,也预示着另一种价值的重生。
那些能重新定义奢侈、理解新一代消费者、并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品牌,才有资格继续书写下一个三十年。
奢侈品牌要明白,繁荣让人盲目,但衰退则让人诚实。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