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头条网LADYMAX|时尚影响力媒体-专注报道时尚商业

Kim Jones与LVMH没有竞业协议吗?

来源:时尚头条网责任编辑:Crystal时间:2025年10月31日 11:50

Kim Jones与LVMH没有竞业协议吗?

时尚商业Daily  10月/31日

 

当 Kim Jones 宣布离开 LVMH 体系时,几乎没有人想到,他的下一站竟然是波司登。

 

短短数月,从巴黎的高级时装殿堂,到中国羽绒服品牌的都市系列,这样的转身既迅速又出人意料,行业第一反应是震惊,他怎么能这么快签约?他与 LVMH 没有竞业协议吗?

 

Kim Jones 的职业生涯几乎浓缩了奢侈体系的黄金年代,他曾在 LV男装时期以街头文化打开奢侈品牌的封闭壁垒,又在 Dior 男装与 Fendi 女装之间游刃有余,成为当代奢侈品最具代表性的跨界型创意总监,他懂市场,能让文化成为商业。

 

但正因为如此,他也被困在了体系的齿轮里。

 

过去几年,Dior 男装和 Fendi 的秀场开始显得安全、可预测,从Fendi秀场的反响下降,到Dior系列的审美疲劳,评论界甚至用制度化的创意来形容他的作品,仍然优雅,但缺乏锋芒。

 

LVMH 的逻辑是商业优先,创意只是增长的工具。

 

有消息人士透露,LVMH旗下品牌每个季度都有营收目标,每场秀都必须产出高曝光的社交话题,对于像 Kim Jones 这样的设计师而言,这是一种无形的压迫,他不再是自由创作者,而是一个被资本设定节奏的执行者,当这种疲态持续到极点,离开就成了最体面的选择。

 

事实上,他的离任方式极其安静,没有感谢、没有告别,只有简短声明,这种沉默在奢侈品牌体系中反而说明了一切,没有闹翻,而是冷却后的理性分手。

 

那他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加入波司登?

 

表面上看,这几乎违反了行业常规,奢侈品牌创意总监离任后通常要经历六个月至一年的冷却期,有些甚至是两年时间,但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波司登虽然在高端化,但其主营仍是功能性羽绒服和都市外套,从商业分类上并非奢侈品品牌,因此与 Dior 或 Fendi 并不属于同类竞争领域。

 

换句话说,这并不触及传统的竞业限制条款,而且从操作层面上,像 LVMH 这样规模的集团,如果已经决定放人,更倾向于体面地豁免冷却期,比起拖入法律战,维持行业形象更重要。

 

更深一层的可能是,Kim Jones 在离开 LVMH 前后,就已经在酝酿自己的计划,波司登的 AREAL 系列,是他第一次尝试脱离奢侈语境,重新定义高级的含义,他似乎早就知道,真正的创作自由不再属于奢侈体系。

 

更深琢磨一下,那句官宣时的话“好的设计,应该为真实生活而生”,也许不是一句简单的公关稿,而是一种自我解放的宣言,对他来说,波司登并不是降级,而是一种逃逸,逃离被权力和资本包裹的奢侈叙事,回到设计的原点。

 

其实,Kim Jones 在 LVMH 的十年,是创意与资本共生又互耗的十年。

 

LV与 Supreme 的联名让他成为时代符号,但也让他成了系统的代言人,他推动了奢侈品年轻化,却被系统性的商业节奏吞噬。到最后,他所代表的文化型创意总监,也就是用街头、艺术以及联名去翻译奢侈的设计师,已不再是集团需要的叙事。

 

LVMH 想要更高频、更轻盈、更数字化的创意引擎,但是Kim Jones 的方法论显得笨重、古典、充满人文温度,这种温度在今天的资本逻辑里显得不够有效,于是他离开,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不再匹配。

 

而波司登之所以能吸引他,也并非偶然。

 

波司登正处于战略跃迁期,试图从制造强国的羽绒品牌进化为全球化的都市功能品牌,Kim Jones 能带来的不仅是美学,而是系统性的国际语言,如何把工艺与文化融合成生活方式,这种对话,本身就颠覆了奢侈与平价的二元对立。

 

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合作更像是一场全球话语的迁移,几十年来,“高级”“奢侈”的定义被巴黎和米兰垄断,中国品牌被视为消费端或代工厂,很少有资格定义风格。

 

而当像 Kim Jones 这样的顶级设计师主动来到中国体系之内,局面开始反转,他不是被聘请来复制奢侈语法,而是与本地品牌共建新的设计语言,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行业信号,权力中心正在从欧洲移向全球,从稀缺移向功能。

 

Kim Jones 并没有与 LVMH 不欢而散,他们只是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LVMH 将继续以集团节奏制造话题与增长,Kim Jones 的转身,其实是整个时尚行业的镜像,他代表了一个创意者在与体系博弈时的最终姿态。

 

现在,奢侈不再等于历史与稀缺,而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智性表达。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